重庆大学档案馆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遗忘前讲述,失去前记录

作者:李婷    发布于:2015年10月29日 11:20   浏览量:

摘要:2015年10月24日下午14点至16点30分,口试历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和“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项目团队在重庆大学档案馆的会议室进行了内部交流座谈会。

2015年10月24日下午14点至16点30分,口试历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和“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项目团队在重庆大学档案馆的会议室进行了内部交流座谈会。本次会议由副会长赵澎主持,协会指导老师朱文婉和“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执行总监渠馨一、大学生组负责人何飞、青年组负责人王欢出席会议,会长廖梦琳协同协会17名志愿者参会。

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作为重庆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当代传承人,于2013年5月成立,是学校的一级社团,学校档案馆作为其第一指导单位。成立至今,社团荣获了2014—2015年度唐立新十佳社团;会长廖梦琳等7人获得关于2014—2015学年度重庆大学 “五四”表彰;2014年6月世界档案日之“走进档案”的全校征文比赛中,志愿者郑良涛的《“档案人”眼中的档案馆——访档案馆副馆长杨艳》荣获二等奖、志愿者杨崇悦的《我与档案》和孙薇《档案——昨天,今天与明天》荣获三等奖。在社团口述历史工作的前期积累之上,我们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2014年6月世界档案日之“走进档案”的现场义务讲解工作,全程参加协助2014年10月我校85周年档案馆“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系列活动,2015年5月5日作为重庆大学学生代表参与我校档案馆与重庆市档案局(馆)的“校馆互访”交流活动,今年还将以唯一的学生社团身份参加到校“立德树人”永久展馆的实物整理工作中。在今后的日子里,以口述档案为依托,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协会常规的口述工作,吸引重大学子去主动了解母校的历史,产生主人翁的归属感,继承并传扬重庆大学的精神与文化。

在交流会上,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的副会长赵澎先就协会概括、日常工作、社团风采及发展愿景四个方面,向“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项目组的三位老师介绍了协会工作的内容与成果。座谈交流中,指导老师朱文婉简要介绍了口述档案项目,“学校口述档案一期工作自2011年底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建立人物档案119人,录音录像采访108人共112人次,收集、整理归库的实物资料共7871件,后期将展开后续工作,还将进行二期口述档案工作,扩大口述者的范围,征集更多的实物资料,建立重大的口述资源库,从多方面全面展现学校历史与文化,传承重大精神。”

会上,“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执行总监渠馨一女士介绍了该计划的目的、开展情况及项目成果。她谈到:“家·春秋”的“家”取义于巴金的文学作品《家》,“春秋”取自《春秋左氏传》用叙事详细的编年记录之义;是一个个小家才组成了大国,这恰恰印证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过往与历史的关系。“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鼓励青年人运用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的方法,把镜头对准家人、家族、家乡,听父辈们讲述在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时期中的亲历、亲闻、亲见,并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场播放了该计划的宣传视频及部分已公开展出播映的优秀作品,这些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们,架起DV机记录着前进中的口述历史,作品所涉题材之广泛,选取的角度之新颖,记录的内容之深刻,给现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很大震撼。来自城环学院14级给排水专业的志愿者杨蒙晰同学感触很深,他谈到:“我之前就想去记录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以及父辈的经历,可惜没有专业的技术,而且作为理科生,身边的同学好像对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多兴趣,有些不知所措。”总监渠馨一女士表示:“有共同想法的小伙伴总会有的,需要更有耐心地去寻找,现在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就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你的心愿;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为每一位参赛团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从内容到技术上进行辅助和指导;最后,我代表‘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项目,希望在即将开展的第三期活动中,能与重庆大学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合作建设一个落地基地工作坊,共同携手将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会长廖梦琳同学总结:今日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很荣幸与“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项目的渠馨一、何飞、王欢三位老师进行了历时近三个小时的深入交流,收获很大;协会志愿者们加入口述历史志愿者协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大学、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在本次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做口述历史不仅可以去记录,还可以借助影像去传播,打动并鼓励更多与我们一样的重大年轻人一起参与到口述历史中,通过社团每一位志愿者的努力让更多的重大学子们走进母校历史,共同肩负起传播重大文化、传递重大精神的学子使命。

在遗忘前讲述,在失去前记录。面对过往,记录历史,当再也看不见回去的路时,我们可以用口述历史的资料说,我们从这里来,我们是这样来。